重慶蔣登科的序

 

在感悟中深入微型詩的世界

——序寒山石《微型詩論探》

 

(蔣登科,文學博士,心理學博士,美國富布萊特學者,中國作家協會會員,中外散文詩學會副主席,西南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副主任、中國新詩研究所教授。)

 

寒山石是一位勤奮而執著的歌者。近幾年,他有大量作品問世,2006年出版了《滴水藏海——當代微型詩探索與欣賞》,2007年出版了《短笛輕吹——寒山石微型詩500首》,還參與了多部微型詩的編選、鑒賞,為微型詩這一詩體的發展和藝術特徵的總結奉獻了許多心血。如今,他研究微型詩的新著《微型詩論探》又即將付梓,實在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。

我曾為寒山石的兩部詩文集寫過序言。應該說,對其創作和研究活動是比較熟悉的。但細讀這部書稿,仍然有一些新鮮的感受。這體現了他在學術上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。按照一般的看法,學術研究主要包括學院派和非學院派兩大類別。學院派的研究成果往往視野比較開闊,資料豐富,注意學術上的嚴密性、邏輯性與整體性,追求學術上的深度和厚度。非學院派的研究包括的內容很多,詩人談詩即是一例。詩人談詩往往借重個人的創作體驗,具有感悟性甚至隨意性,也能夠很好地切入詩歌藝術的實質。但詩人談詩的文章在很多時候都不具有系統性,需要我們花許多時間去解讀,不過,當你最終把握了他們的一些觀點的時候,就可能豁然開朗,眼前為之一亮,因為他們是真正瞭解詩歌的人。寒山石是詩人,他談詩的文章具有明顯的詩人談詩的特徵,但整本書讀起來又有比較明顯的內在邏輯,涉及範圍比較開闊,也注重邏輯性和資料性,具有學院派的某些特徵。我們很難從表面上或者身份上把他歸為學院派或非學院派。在他身上,詩人和學者的身份是交織在一起的。

也許有人會問,微型詩這樣一種小的文體是不是值得用那麼多精力去思考和研究?答案應該是肯定的。任何一種文體的出現都有其獨特的時代與藝術原因,都有其來源與去處,任何一種文體也都有其自身的藝術規律,而且隨著藝術探索的深入,一些新的話題又會不斷出現。這些都需要不斷總結和引導。正是因為有人不斷探索,每一種文體才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,詩學研究也才能夠取得不斷的進步。我倒是很佩服寒山石的執著的。在繁忙的工作之餘,他把許多精力都奉獻給了微型詩,不像有些詩人和學者那樣,只關注那些能夠引起所謂的“反響”、容易受到關注的文學現象,見到什麼熱門就去談什麼、做什麼,好像成了一個什麼都關注的人、什麼都懂的學者,但最終卻不知道究竟是在做什麼,也很難有像樣的成果留給後人。

《微型詩論探》共六章,試圖比較全面地探討微型詩的生成、體式、特徵、體裁、創作、鑒賞等問題。從這種結構來看,這是一本具有學院派風格的著作。但就其論述來看,在本質上仍然是一本詩人談詩的書。

第一,感悟性是本書的基本特點。作者雖然也試圖比較嚴謹、系統地探討微型詩的各方面特徵和藝術規律,甚至引經據典討論微型詩的起源,借鑒了許多別人的觀點,但在本質上,作者仍然是以詩人的敏銳在把捉微型詩,在學術深度、廣度上和大多數學院派的著作是有差別的。憑我的感受看,一般的學院派批評家所關注的往往是全局性、相對成熟的學術話題,而對微型詩這樣的新文體、小文體,是較少會有人以專著的形式加以探討的。這樣的話題,在很多時候需要詩人來開頭,在其相對成熟、研究資料相對豐富的時候才會有專門的學者來加以總結和提升。感悟性的詩學著作一般很少使用專門的學術術語,而是以類術語甚至以比喻性的話語來描述。本書的緒論《微型詩:變革時代的精神速食》就是以抒情性的文筆寫出來的,彷彿句句遠離主題,但又句句都沒有偏離。在《微行詩體裁論》一章,寒山石以比喻的方式來概括不同樣式的微型詩的特徵。這些標題如下:

 

微型抒情詩:一朵朵情感的浪花

微型敍事詩:一個個動人的場景

微型哲理詩:一則則詩意的哲言

微型山水詩:一幅幅精美的鏡頭

微型詠物詩:一顆顆詩意的星座

微型諷刺詩:一把把鋒利的匕首

微型寓言詩:一條條智者的心語

微型小劇詩:一場場傳神的片斷

微型格律詩:一曲曲自由的舞蹈

微型兒童詩:一句句童稚的暢想

微型拆字詩:一塊塊方正的魅力

 

如果僅僅憑藉這些標題,我們很難準確地瞭解作者究竟要談什麼。儘管這種細緻的劃分是不是有道理,是不是有必要,還值得進一步探討,但作者至少敏感到了這些現象的存在。而且,其中的一些關鍵字詞還是可以給我們以提示。如“微型抒情詩”的關鍵字是“情感”,“微型敍事詩”的關鍵字是“場景”,等等,進入正文之後,我們發現這些題目和作者的討論之間其實是存在關聯的。

第二,作品解讀是全書的學術支撐。有些研究詩歌的人可以圍著作品繞很大的圈子,談得很深奧,談得很玄乎,而根本或很少談到具體作品。這樣的情況在詩學研究中並不是個別現象。但我個人認為,作品解讀應該是詩學研究的基礎。如果沒有大量的創作現象和作品作為支撐,或者對作品的解讀出現太大的偏差,詩學研究可能就會遠離詩的基本規律,難以概括、提升出具有普遍價值的詩學主張。作為詩人,寒山石在探討微型詩的時候非常注意收集、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作品,並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解讀來昇華自己對這種詩體的理解。作者所概括出來的一些觀點也許不一定深刻,甚至不一定準確全面,但他的立足點是作品,是詩歌創作現象,最終都會為我們提供一些關於這種詩體的具有啟示意義的看法,成為進一步研究的學術素材。在談論微型詩創作的時候,作者以作品為依託進行解剖,從內涵、語言、焦點、表現、意象、標題、結尾、水準、修改、心態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分析,使讀者能夠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看法,而且可以提供具有操作意義的實證。在這種討論中,作者作為詩人的身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。

肯定寒山石的努力和他取得的成績,當然並不是說,這本書就已經做到了盡善盡美。事實上,任何一種文體的出現、構成、發展都是很複雜的,不是一本書或一個人就能夠完全說清楚。傳統詩歌發展了幾千年,現在仍然是學術界的熱門話題;新詩誕生近百年了,研究著作還在一本一本地出現。微型詩這個稱謂的出現只有短短的十多年時間,創作和研究都還處於摸索階段,其中的許多詩美元素、藝術規律都還處於探索之中,沒有完全定型;即使定型了,也還存在突破、創新和進一步發展的問題。而且,在任何一種文體的研究中,除了既有的創作和學術成果,新出現的創作現象也需要總結。因此,只要詩歌創作還在繼續,詩學研究這條路就不會終止,也就不斷會有新的學術成果出現。說一個人的文學作品或學術成果前無古人,後無來者,那定是虛偽的表現。在學術交流中,敢於提出問題、指出不足的人,才是真正負責任的。

寒山石在書中採用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觀點,比如,一首微型詩的字數不超過30字,行數不超過3行,一章微型散文詩的字數不超過100字,等等,其實對於詩歌來說,這些說法都顯得比較機械。這些限制在今後是不是會有所突破,是我們無法預知的。不過,他還是比較注意學術研究中的辯證性的,在具體論述中,他又認為這些限制都是可以適當突破的,問題跟著就來了:既然可以突破,那麼制定這些標準或者限制又有什麼價值呢?如果可以突破,那麼突破多少才能夠使作品仍然被稱為微型詩而不變成其他詩體?提出可以突破的看法,是不是便於要把一些近似微型詩的經典作品如卞之琳的《斷章》、韓翰的《重量》之類拉入自己的領地以證明這種詩體的成就輝煌呢?這樣的問題還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。另外,這本書稿可能是將單篇文章修正、組合而成的,章節之間存在著不平衡的情況,有些章節篇幅較大,有些章節篇幅較小,有些地方還保留“筆者”之類的術語,這不太符合學術研究的規範——學術研究應該是客觀的描述,不需要用“我認為”之類的表達。

雖然還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,但我仍然覺得這是一本值得關注的書,願意向寒山石表達我的敬意,對他的執著,對他的鑽研精神。我同時期待他在以後的創作和學術道路上越走越開闊,越走越順暢。

讀後感想,隨意寫來,不成文章。如果這篇文字中有說得不對的地方,還請作者和讀者朋友批評指正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91012日,重慶之北